北京是一个极富历史色彩的城市,天安门、故官和长城都让北京成了旅游胜地。但在北京,还有一处具有时代色彩的地方,那就是茶馆
老舍茶馆,曾经被老舍写进他的《茶馆》一书中,因此而享誉全国,也受到了外国人的好评。这所茶馆是一个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地方。在《茶馆》这本书中,老舍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裕泰茶馆。第一次是在维新运动失败之后,第二次是在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之时,第三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这本书中,全文以话剧的形式呈现。在裕泰茶馆里,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茶馆的主人——王利发,是一个喜欢改良的人,在他的茶馆里,永远都有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在第一幕剧中,四位茶谈论维新运动,片面谈论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了解维新运动。我想之所以有“莫谈国事”,多半是因为有特务随时转,宋恩子和吴祥子就是《茶馆》里的两个特务,他们为了钱,有时也会乱抓人。在袁世凯死后,王利发的改良使裕秦茶馆成功被保留了下来,但一点也没了原来的风气。在这幕剧里的大兵是一个写得很生动的人物,就算是巡警和《骆驼祥子》的孙侦探,都比大兵好一些,他们凭借着有枪就去抢东西。到了第三幕剧时,茶馆已经处处露出了败落的气氛,“莫谈国事”的字条不仅更大,而且还多了一个“茶钱先付”。在日军和国民党的统治下,社会已经破败不堪,王利发最后在纠纷,黑暗中吊死,茶馆更沦为国民党据点。裕泰茶馆化为了乌有。
“我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可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个人算什么呢?我盼那盼那,只盼国家像样,不受外国人欺侮。”“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王利发,开了五十多年的茶馆,为人正直,喜好“改良”;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心胸宽广;常四爷,一辈于老实,专报不平。可三个人最终的遭遇都是飘摇在社会的黑暗中,还有被逼到卖女儿的康六,给国民党做事的小刘麻子,专门当打手的小二德子,特务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等等,都成了这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 虽然是不同的人,最终却还是同样的命运。
现在,茶馆依然在北京,它拥有持久的影响力。老舍的《茶馆》,一代一代有它的读者,甚至迷恋者,它描写了旧社会下各种不同人民的境遇。老舍擅长表现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心理,用寥寥数语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但《茶馆》并不是一直的批判,它也写出了中国社会正进行着新旧转型,最终写王利发自缢而死,但教师们的反抗与罢课,康大力、康顺子和王大拴及其妻儿投奔西山,可以看出对光明未来的憧憬。作为中学生,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老舍笔下的《茶馆》,但茶馆和《茶馆》确实不负为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