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农村,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之后成功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教师。在家乡人眼里,这无异于化蛹成蝶,足以光宗耀祖。对她个人而言,这份工作也足够体面和舒适,少有压力又轻松自在。然而,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她就辞职了。
这倒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教书,而是她突然看到了一片蓝海,那里涌动着她心底的梦想。她从小就喜欢时装,但考上大学之后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在她的想象中,做服装的人一定都是学时装设计的,至少是学艺术的,她一个学法学的人不可能做这一行。可是,在一次课题调研中,带学生一口气走了沿海地区十几家服装企业之后,彻底颠覆了她的理念,她发现那些服装企业的老板们连书都没读过,有的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但是他们就有勇气去做了,而且那个时候在她的眼里,他们是成功的。
这一偶然事件触动了她的心弦,她想,他们都行,我也能行。甚至她连服装品牌的名字都想好了——“依文”,“依”即衣服,“文”,就是文化,她要做有文化内涵的服装。
当她把辞职信交到校长手里时,校长深为惋惜,继而又盛情地挽留,“你可不可以不走,条条大道通罗马,你看在我们学校你将来努力下去的结果是什么,一定会有一个年轻的女副校长,你在这儿很有希望。”她说,“我还是想走,飞机一定比汽车快,你还是让我去感受我自己的世界吧。”
对于她的辞职,最不理解的还是她的父亲。她14岁丧母,是父亲含辛茹苦把她养大,供她读书,好不容易端上的铁饭碗,怎么说扔就扔了呢?伤心至极,父亲断绝了与她的联系。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已经没有退路了。为了积累必要的经验,她选择到商场里面当了一名售货员。
从大学教师到售货员,这落差就像从喜马拉雅山一下子到了四川盆地。抢眼的地位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没有了,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那可是每个女孩子都需要的安全底线啊!她舍不得用手里仅有的一点钱去租房子,她把自己的家缩小到一个皮箱,拎来拎去地在同学宿舍串房檐。实在没地方去了,她就到火车站呆上一宿。第二天依然和往常一样化好妆,光鲜地去面对新的顾客。
物质上的困顿还不算什么,最令她难堪的是熟人的眼光,她越想逃避,可他们越想靠近她看个仔细。在别人眼中,她成了异类,那种把死刑犯关进单间的孤独,时时侵袭着她的灵魂。此时,她穷得只剩下坚持下去的激情,因为她清楚,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既然选择了,就要倾情投入。很快,她便沉浸其中。她和每位顾客交朋友,了解他们的身份,倾听他们的感受,为什么买,为什么不买,喜欢穿什么,希望穿什么。男士服装清一色的灰、蓝、黑让人厌倦,这让她发现商机,她决定自己设计,自己生产服装,她要做彩色亮丽的格子休闲西装。
当她拿出所有的积蓄用于订购一批格子面料时,好心的销售经理告诉她,“小姑娘,这在中国是卖不了的。”当时她不信,就想豪赌一把,要么火了,要么死了。结果,她火了。仅仅一个平方米,一天一百多件的销量,忙得她连过年都忘了。
大胆的创新带给了她转机,也让她的事业渐入佳境,她由销售别人的服装,到创建自己的品牌;由一个人一条枪,到开始带队伍,从十几个人,几百人,到几千人;由名不见经传,到为2008年奥运会、国庆60周年华诞这样重大的盛事设计制作服装,到伦敦国际时装周上展示开场秀……
如今,曾经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而她脚下的路还在无限地伸展。她要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她的底蕴,她要把她的服装做成世界顶级品牌。她,就是依文集团的董事长夏华。
夏华经常对她的员工说一句话:“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只有学会为梦想转身,才能实现至高的目标。虽然每一次转身,都必然会面临脱离已有舒适生活的阵痛,开创崭新天地的艰难,然而只有不断经历这种涅槃与重生,才能化蛹成蝶,给世间一片色彩斑斓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