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书架的最高层,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来自美国的埃德加·斯诺。
细读这本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了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豪不妨碍斯诺告诉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地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地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乃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支持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性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沪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斯诺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也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化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也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武装,一批坚决的青年才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就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回想起《红星照耀中国》,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坚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道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自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憾世界的成就。”正是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红星照耀中国》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