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现在是否有人连“孝”都不会写了?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上高中时,润叶姐给他钱和面票,他并不先尽着自己吃好玩好。他不奢求自己吃喝穿好,饿不死便是他最后的底线。他将润叶姐留给他的白面票放一些在学校等着他的哥哥到学校来共同享用,剩余的全都寄回家给一家老小来慢慢品尝。这何尝不是一种孝?他用三十元钱买了止痛片和眼药水送给翻身都很艰难的老祖母,这何尝不是一种孝?
后来,少平找到工作,开始每月往家里寄钱,自己日子过得极其拮据他认了,每当家人开心时,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有了前进的动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孝吗?
孝亲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值得歌咏的精神,它是中华美德的代名词。古代选官靠的是品德,哪种品德最宝贵?扶老太太过马路吗?不对,是孝。亲人离世守孝三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规矩。品德也好,规矩也罢。它们的背后是什么?还是孝。中国可以说是以“孝”而“出圈”的。
二〇二二年高考,听闻一考生的父母不幸双双患疾。父亲瘫痪,母亲有精神疾病。他既要照顾父母,考虑生计;又要研读功课,应对高考。但在最后,他还是以七百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给那些傲慢的、看不起他的人上了一堂令他们一生都记忆犹新的“思想教育课”。这些新闻或许我们早已屡见不鲜,那为何这些新闻总是令人们印象深刻呢?还是因为他们总以不同的程度来唤醒人们心底深处的那一颗孝心。也许,我们身处平平无奇的工薪家庭,又或许是较为优越的小康家庭,甚至很富裕的家庭。家庭因素什么的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还怀有一颗行孝的心。千万不要去为了行“孝”去行孝,而是要因心孝去行孝。
我的老师们曾不止一次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来告诫我们要及时孝亲敬老。在这个日益冷淡的大社会里,“孝”是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老师说我们并未知晓什么是“孝”的内涵,又说我们尽的“孝”仅仅只是皮毛而已。又问我们这些“皮毛”又是否能报答父母养育我们多年的恩泽呢?我们低下头,沉默不语,但似乎我们已经娓娓道出了我们的答案:不能。
一根绣花针,一件朴素的布衣,孟郊就道出了他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如今的我们,难道还不如千年以前的古人吗?现在的我们是否连“孝”都行不出来了吗?可谓国之哀矣!
孝亲敬老,先心孝,后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