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红军攻克寻乌县城,毛泽东带领着同志们驻扎在此,利用战争间隙这一段难得的和平时间,毛泽东对整个寻乌县城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仅有8万多字,可是它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书涵盖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地理环境、水陆交通、城镇商业、人口分布、农村土地关系、教育文化等历史和现状,近似一部全面反映土地革命时期寻乌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毛泽东正是通过对寻乌县城的细致调查,由小见大,得以窥见当时中国农村和城镇平静水面下激进的暗流,为革命工作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寻乌调查》中毛泽东用亲身实践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他身体力行地走访每一处地点,访问当地的农民和商户,接连召开座谈会,孜孜不倦地收集信息,力图掌握寻乌的整体情况。“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对的。”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来源于实践,只有真正的付出了汗水与劳动,才能收获真理之果。为了清楚了解寻乌城的商业状况和社会结构,毛泽东全面考察了寻乌的来货、出口货和重要市场,寻乌的主要商品交易和手工业、商业活动,包括括盐、油、豆、酒、黄烟、药材20多种,仅杂货行业一项,从牙刷、拖鞋到眼镜、信封,书中就整整罗列了131 种之多。如此事无巨细、不漏失一丝一毫的调查风格在书中比比皆是。正是在这样深入、唯实的调查之下,毛泽东全盘掌握了中国城镇商业状况和农村社会阶级的全貌,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认识,为制定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透过《寻乌调查》,我们不仅能看到九十多年前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城的全貌,还能领悟到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这种实事求是、唯实唯真的工作态度不仅能够指导我们展开实践活动,更是揭开一切谜题面纱的制胜法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只要我们认真付出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能在实践中收获最简单的答案。